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waterling 您是第782個瀏覽者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咸豐二年(1852年)五月入宮,封蘭貴人,居儲秀宮。咸豐四年(1854年)晉封為懿嬪。咸豐六年(1856年)生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晉封懿妃。咸豐七年(1857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咸豐皇帝攜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及皇子載淳等逃往熱河行宮。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病重。下詔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贊襄政務,稱「贊襄政務王大臣」。分別賜與皇后鈕祜祿氏及皇太子載淳「同道堂」、「御賞」璽,作為即位后下達聖諭的符信。

  咸豐皇帝病死熱河,載垣等八大臣輔政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載淳即位,改明年為祺祥元年。十月,又改明年為同治元年。皇后鈕祜祿氏晉封皇太后,稱母后皇太后,上徽號慈安;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以載淳生母身份晉封皇太后,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

慈禧太后為獨攬朝政大權,視載垣、端華、肅順等贊襄政務王大臣為敵,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北京政變,廢除了八大臣,授奕訢為議政王,慈安、慈禧開始垂簾聽政。因此年為農曆辛酉年,史稱「辛酉政變」。自此,慈禧大權在握,直至1908年死去,統治中國長達48年之久。

慈禧統治時期,朝內依靠親信,地方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對外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出賣中國主權,以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政權。同治十三年(1874年)底,同治帝載淳死于養心殿平安室,皇后阿魯特氏,因慈禧太后待之甚虐,亦吞金而死。同治帝無子,慈禧立醇親王奕 之子(即慈禧胞妹之子)載湉為皇帝,兩太后再次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慈禧獨攬大權。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慈禧以越事失機之由開去恭親王奕訢一切差使,撤去親王雙俸,僅保留世襲罔替親王。同時罷黜五軍機大臣,安排自己的親信進入軍機處及內閣。從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后的獨家天下。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又正值慈禧太后六十歲生日,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致使戰敗,割地賠款。光緒皇帝親政,支持康梁變法。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复垂簾于便殿訓政」。囚光緒帝于瀛台,殺譚嗣同等六人于菜市口,取消一切新政。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俄、美、英、法、日、德、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攻佔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等逃往西安。《辛丑條約》簽訂后回到北京。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為抵制革命,慈禧太后又進行了假立憲,為期九年。但此時已74歲的慈禧太后,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光緒帝含恨死于瀛台的次日,也死于西苑儀鸞殿。

謚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葬河北遵化定東陵。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正面評價分析
慈禧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也有人開始認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負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慈禧太后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台。慈禧皇太后的選擇,一直是議和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甲午戰敗之源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馬關條約
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以及對於國際時局缺乏認識,允稱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之一。其中最顯著的事例為花費巨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修建頤和園是光緒為討好慈禧所為,有部分原因是讓慈禧頤養天年還政於光緒。所用款項和海軍軍費衝突,使北洋海軍無法購買已訂購的快速巡洋艦(後被日本買去成為「吉野號」,此艦後擊沉「致遠號」,在甲午海戰中有決定作用,但此為野史,不足信),並且導致北洋海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的連續數年經費嚴重不足。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Louis-Émile Bertin)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和「厳島號」。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相反,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又停購槍炮彈藥,後來海軍軍費挪用修了慈禧的頤和園。甚至在戰敗簽約、割地賠款之後,1895年,又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雖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皇家陵寢,然而耗資巨大,放在清季國事日非的歷史脈絡下加以檢視,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於國家興衰的貴族心態。

阻礙維新變法
許多批評者謂,慈禧皇太后對於李鴻章等漢臣的重用,以及對於洋務運動的接受,均乃出於維繫清廷統治的現實需要,而非出於真心支持。慈禧皇太后表面上雖讓光緒皇帝於1894年起親政,並容許皇帝及一班主張維新的臣僚在1898年實施變法,實際上對於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卻從未放鬆。終於,帝后兩黨之間的矛盾衝突在一場帝黨方面倉皇籌劃的流產政變中爆發;皇太后大權在握,在守舊派親貴朝臣以及近畿軍權的支持下,順勢從皇帝手中收回政權,實際上等於后黨政變成功。於是,史稱百日維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實驗,尚未及實施,即嘎然中止;嗣後朝政愈趨保守,對於當時中國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強大的阻力。

根據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2]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3] 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4],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5]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瞭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不過,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6]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7]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后於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此一新發現,打破了以往對戊戌政變的解釋,使得戊戌時期正反兩方人物的歷史評價,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討論之必要。

辛丑和約之源

西巡迴鑾始末
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皇太后排斥維新改革,並寵信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8][9];載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10]。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后。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進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奪權的陰謀,但出於本身對於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認為「民氣可用」,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殘殺「教民」、攻擊外人、殺死德日外交人員等事故,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殘殺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並率爾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聯軍入京,禍及華北多省,帝后西狩,終以締結辛丑和約解決;和約規定懲辦禍首、謝罪賠款、使館區駐軍、軍備限制等,並造成日俄軍隊長駐滿洲的局面,中國的主權以及清帝國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損失。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慈禧皇太后諸般考量均以個人權位為重,結果嚴重損害國家利權以及無辜人民生計,堪稱其主政期間最大的過失。締結辛丑和約後慈禧發布「罪已詔」,詔中對列強的「寬大」處理表示感激:「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又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此話成為後世指責其賣國之名言。

光緒之死
1908年秋光緒帝病逝於瀛台,年方三十八歲。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諸說紛紜,沒有歷史定論。傳聞他是由慈禧授意袁世凱所毒死[11](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其實光緒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為慈禧所賜死,遂長年無後。但根據官方紀錄,他是自然病死[12],光緒自少身體就很虛弱,常有疾病,再加上慈禧太后在心理上對他摧殘,其後又迫死了他最愛的珍妃,令他失去精神支柱、英年早逝。更有一說,是袁世凱親自進藥害死的[13],以避免日後光緒報他告密之仇,不過可能性極微。民國之後,據光緒帝的御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卻也無病重之跡象。

2008年1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清西陵文物管理處與中央電視台聯合召開記者會,發表「清光緒皇帝死因研究報告」,確定光緒是因為砒霜中毒而亡。至於對光緒下毒的兇手,目前仍待進一步調查。

[ 本帖最後由 waterling 於 2009-10-15 03:36 編輯 ]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11 02:33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22353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