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作家哈里亞特•伊麗莎白•比徹,即通常稱她斯托夫人(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 1811∼1896)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文本最早的譯本是由清末翻譯家林紓翻譯的《黑奴籲天錄》),先是於1851年在哥倫比亞特區一家反奴隸制的報紙《民族時代》上連載發表,第二年出版後,第一天銷售量即創前所未有的3000冊的紀錄,第一年售出30萬冊,至1860年就至少被譯成23種文字,被公認為是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的起因之一。據說,在1862年「南北戰爭」高潮之時,美國總統林肯會見她時,曾這麼對她說:「那麼您就是寫了那本書引發這場偉大戰爭的那個小女人了!」
卡遜最早是按做一位作家的初衷進了當地賓夕法尼亞婦女學院的,但不久便改變主意,把主要學習的內容──英語改為學習生物學。接著,在1932年獲得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文科碩士學位,並一邊教書、一邊在麻塞諸塞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讀研究生,最後於1936年進了「美國漁業局」,擔任「水下羅曼斯」(Romance Under the Waters)這個專題廣播的撰稿作家;「漁業局」自1940起改名為「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署」後,她仍留在這裡直至1952年。
1958年1月,卡遜接到她的一位朋友,原《波士頓郵報》(Boston Post)的作家奧爾加•歐文斯•哈金斯(Olga Owens Huckins)寄自麻塞諸塞州的一封信。奧爾加在信中寫到,1957年夏,州政府租用的一架飛機為消滅蚊子噴灑了DDT歸來,飛過她和她丈夫在達克斯伯里(Duxbury)的兩英畝私人禽鳥保護區上空。第二天,她的許多鳥兒都死了。她說,她為此感到十分震驚。於是,哈金斯女士給《波士頓先驅報》(The Boston Herald)寫了一封長信,又給卡遜寫了這個便條,附上這信的複印件,請這位已經成名的作家朋友在首都華盛頓找找什麼人能幫她的忙,不要再發生像這類噴灑的事了。
DDT是一種合成的有機殺蟲劑,有很高的毒性,尤其用於撲滅傳播瘧疾的蚊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僅在美國軍隊當中,瘧疾病人就多達100萬,特效藥金雞納供不應求,極大地影響了戰爭的進展。後來,有賴於DDT,消滅了蚊子,才使瘧疾的流行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DDT及其毒性的發現者、瑞士化學家保羅•赫爾滿•米勒(Paul Hermann Muller)因而獲得194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伊利諾伊州農業實驗站」的昆蟲學家喬治德克爾(Geogre C. Decker)在最有影響的《時代》週刊上發表文章說:「如果我們像某些人所輕率地鼓吹的那樣,在北美採取讓自然任其發展的方針,那麼,可能這些想要成為專家的人就會發現,兩億過剩的人的生存問題如何解決,更麻煩的是美國當前的穀物、棉花、小麥等剩餘物資如何處理。」總部設在新澤西州從事除草劑、殺蟲劑生產的美國氨基氰公司主管領導指責說:「如果人人都忠實地聽從卡遜小姐的教導,我們就會返回到中世紀,昆蟲、疾病和害鳥害獸也會再次在地球上永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