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鬥爭之後,亨利八世順利繼承亨利七世而成為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在其即位第二天,就逮捕了亨利七世生前的兩名得力助手-達德雷(Edmund Dudley)與安普森(Sir Richard Empson),並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處決,且廢除了亨利七世生前使得人民哀聲四起的課稅政策。然而在這場政治鬥爭中,究竟亨利八世所扮演的,是一位主導者的角色,還是只是派系爭權的工具,至今仍待確認;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政治情勢、某些貴族的有力支持,和顧問委員會(顧問委員會主要協助英王處理政事,成員包括貴族、主教、大修道院院長、武士、律師及教士,國王的命令得先經過顧問委員會副署,始得施行,權力形同攝政)的分裂,對於英王亨利八世的繼位,存在著決定性的影響。
第一任皇后,凱薩琳(Catherine of Aragon),是西班牙亞拉岡公主,原為亨利哥哥亞瑟的妻子,因為亞瑟於結婚五個月後去世,於是凱薩琳便成了寡婦。於是基於騎士精神,以及龐大陪嫁的費用無法償還,故年僅十一歲的的亨利八世奉父親亨利七世之命,與凱薩琳訂立婚約。一五零九年,亨利與凱薩琳正式完婚,結為夫妻,並生一女瑪麗,是都鐸王朝第四代君王。瑪麗出生於一五一六年,是凱薩琳惟一真正活下來的孩子,但並非是第一個孩子。凱薩琳的第一個孩子只活了幾天就夭折,此後接踵而來的,便是一連串的死胎及流產,直至一五一六年,瑪麗才出生;不幸的,到了十六世紀二零年代末期,亨利八世漸漸有了離婚的念頭。終於,亨利八世於一五一二年正式提出訴訟,並要求羅馬教皇判決他和凱薩琳的婚姻為不合法,因為在此一訴訟案件提出之前,亨利八世早已經愛上另一位女子-安.波琳(Anne Boleyn)。
兩個月後,國會通過「上訴法」(Act of Appeals),斷絕一切宗教案件到羅馬上訴。又兩個月後,因亨利八世自主,克倫摩判決亨利八世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
由於亨利八世是位能幹的國王,善於控制國會,故於一五三四年,它使國會通過所謂的「獨尊法案」或「最高治權法案」(Act of supremacy),正式確認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領,英國教會正式與羅馬教會分裂。此一「最高治權法案」為英國教會帶來重要的改變,這改變不是在教義上或崇拜儀式上,而是在教會的行政管理上。而且這項改變是國王取代教皇的地位,成為教會元首。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維登堡教堂的正門上貼出了「九十五條論說」,此後宗教改革的浪潮席捲整個歐洲大陸,而此時偏處一隅的英國卻相對平靜,英王亨利八世還因積極反對路德學說而被教皇敇封為「信仰保衛者」(Defender of the Faith),英國被視為天主教得堅強堡壘。然而,僅僅過數十餘年,英王亨利八世卻發動了自己的宗教改革,確立了國教在英國的地位。究竟有什麼原因使英國從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國家走上了新教之路?其改革背景包括如下: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維登堡教堂的正門上貼出了「九十五條論說」,此後宗教改革的浪潮席捲整個歐洲大陸,而此時偏處一隅的英國卻相對平靜,英王亨利八世還因積極反對路德學說而被教皇敇封為「信仰保衛者」(Defender of the Faith),英國被視為天主教得堅強堡壘。然而,僅僅過數十餘年,英王亨利八世卻發動了自己的宗教改革,確立了國教在英國的地位。究竟有什麼原因使英國從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國家走上了新教之路?其改革背景包括如下: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維登堡教堂的正門上貼出了「九十五條論說」,此後宗教改革的浪潮席捲整個歐洲大陸,而此時偏處一隅的英國卻相對平靜,英王亨利八世還因積極反對路德學說而被教皇敇封為「信仰保衛者」(Defender of the Faith),英國被視為天主教得堅強堡壘。然而,僅僅過數十餘年,英王亨利八世卻發動了自己的宗教改革,確立了國教在英國的地位。究竟有什麼原因使英國從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國家走上了新教之路?其改革背景包括如下:
亨利七世開創了都鐸王朝,作為一個具有政治眼光的君主,他充分利用子女的聯姻來加強英國的政治地位。西班牙和法國在當時是全歐洲最強大的國家,1489年,亨利七世與西班牙簽訂了一個合約,一起結盟對付法國,以便從法國得到更多的領土和貢金,而合約中還包括讓亞瑟(Arthur Tudor)與凱薩琳(Catherine of Aragon)定「娃娃親」。
英西兩國從此協力保證他們從法國得來的戰利品,西班牙獲得法國的土地,亨利七世則每年得到貢金,其數量相當於王室正常收入的五分之一。在1502年,亞瑟王子與凱薩琳成婚,但不幸的亞瑟王子於次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