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紀時,鄂圖一世(Otto I)在德意志地方成立既不神聖、國土也不在羅馬、體制更非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並宣佈將波希米亞納為屬地,分封曾謀殺親兄以奪權的「殘酷者」波勒斯拉夫公爵(Boleslav of Bohemia,The Cruel)為領主。稍後、波勒斯拉夫公爵效法神聖羅馬帝國諸侯的最新時尚,自封波希米亞王。在那之後,波希米亞王國(Kingdom of Bohemia)遂誕生。
1348年,盧森堡大公卡爾四世(法文寫作夏雷斯四世Charles IV、德文與捷克文拼作Karl IV)登基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且宣布將波希米亞劃入王領直轄地,自兼波希米亞國王。他在任內推廣教育並大興建設,興辦王立布拉格大學(University of Prague),使得波希米亞大為繁榮,成為中歐樂土。
命運的時刻到來,在1400年左右時,波希米亞的天主教神學士約翰.胡斯(John Huss,捷克文寫作Jan Hus)開始於布拉格大學神學系任教,他對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尤其是聖餐禮、1412年兜售贖罪券部份)提出質疑,並且在課堂上向大學生傳播其思想,他的論點得到中產階級與學生的支持,甚至連王家騎士團中也約有半數的成員讚許他的思想,在波希米亞各地,不分貴賤貧富,在波希米亞與莫拉維亞引發極大迴響;這引起教會的注意。隨後他被神聖羅馬帝國派出的騎士逮捕,送交宗教法庭審判(Council of Constance),判定為異端。波希米亞王家騎士團與貴族院曾寫信向教皇廳請求准許對胡斯的特赦,但遭到了嚴拒。
這種激情持續發燒,1419年七月六日,布拉格的胡斯教眾再度舉行胡斯紀念日活動的集會遊行,不以為意的布拉格當局任其自由發揮,只派遣士兵加以監視。可是出人意料之外的是,這一次胡斯黨人並沒有散場,他們在一位神學士約翰.柴利夫斯基(Jan Želivský)的講道與煽動下,遲遲不肯解散。最後,情緒達到極點的民眾衝進布拉格市政府,把市長與議員等官員抓起來,從陽台扔下去,獲得市民的一致叫好,布拉格陷入無政府狀態。此即為「第一次布拉格之擲」(First Defenestration of Prague)事件,也是胡斯黨之亂的引爆點。
同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溫柴爾(Wenzel、另作Wenceslaus)巧合於同一時間點駕崩,使得局勢更加一發不可收拾;由於政府當局並未在第一時間處理,波希米亞的暴亂從布拉格為中心持續擴大,溫柴爾的遺孀蘇菲亞皇後(Queen Sophia)暫代國政,在勤王派主將:瓦騰堡的瑟內克(Cenek from Wartenberg)支持下,下令出動波希米亞當地的王立騎士團與傭兵前往鎮暴,奪回布拉格的控制權,並在各地遭遇胡斯教徒的頑強抵抗。但胡斯黨的抵抗大多都不成氣候,如內克梅會戰(Battle of Nekmirez)的慘敗,超過四千名胡斯教眾慘死在騎士鐵蹄下。多數叛亂都被組織化的騎士團予以擊破,除了一個例外。
約翰.傑士卡(John Zizka、Jan Zizka)將軍是波希米亞地方的沒落士族出身,他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傭兵團軍官。在他40歲那年帶著鄉親組成的波希米亞傭兵團,受條頓騎士團之僱隨軍參加聲勢浩大的葛隆伐會戰(Battle of Grunwald,波蘭人與條頓人交戰)時,被弩箭狙擊而失去了他的左眼,從此之後,他被尊稱為「獨眼龍傑士卡」,獲得所有波希米亞人的信賴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