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天體物理學之星族
[打印本頁]
作者:
暗影魂
時間:
2007-3-16 13:53
標題:
天體物理學之星族
資料來自智慧藏中國大百科
星族
【作 者】
翁士達
銀河系
(
以及任一河外星系
)
內大量天體的某種集合。這些天體在年齡、化學組成、空間分布和運動特性等方面十分接近。銀河系所有天體分為五個星族﹕暈星族
(
極端星族
Ⅱ
)
﹐仲介星族
Ⅱ
﹐盤星族﹐仲介星族
Ⅰ
(
較老星族
)
﹐旋臂星族
(
極端星族
Ⅰ
)
。暈星族分布如一個球狀的暈﹐包住銀河系﹔在銀河系恆星聚集較密的盤狀部分﹐當然也有暈星族的天體﹐但主要是盤星族和星族
Ⅰ
。暈星族由銀河系中最老的天體所組成﹐其中包括
球狀星團
、
亞矮星
和週期長於
0.4
天的
天琴座
RR
型變星
(
週期更短的天琴座
RR
型變星屬盤星族
)
。
仲介星族
Ⅱ
的主要代表是
V
>30
公里
/
秒的高速星
(
V
表示垂直於
銀道面
的速度
)
﹐以及週期短於
250
天、光譜型早於
M5
型
的
長週期變星
。盤星族包括銀核內的恆星、
行星狀星雲
和
新星
﹐以及
“
弱線星
”(
光譜中出現較弱的金屬線
)
。仲介星族
Ⅰ
包括
“
富金屬星
”(
光譜中出現較強的金屬線
)
和
A
型星。極端星族
Ⅰ
集中分布在銀道面附近
(
銀面聚度最大
)
﹕主要為旋臂中的年輕星﹐如
O
型星、
B
型星、
超巨星
﹐一些
銀河星團
和
星際物質
等。
各星族的年齡相差很大。暈星族最老
(
其中﹐球狀星團年齡在
100
億年左右
)
﹔從仲介星族
Ⅱ
、盤星族和仲介星族
Ⅰ
到最年輕的旋臂星族﹐年齡依次遞減。後者的年齡大多為幾億年﹐甚至有三、五千萬年或者更短的。
各個星族在化學組成上也有差別。一般說來﹐較老的星族所含的重元素百分比﹐要比年輕星族的低。這種差別可以用恆星演化過程加以解釋。恆星進入晚年期後向外拋射物質﹐使恆星內部核過程所形成的重元素滲入星際物質中去﹔以後由這種
“
加濃
”
物質形成的恆星﹐其重元素含量就會相應增高。因此﹐越是年輕的恆星﹐包含的重元素就越多。
星族這一概念﹐最早是
1927
年布魯根克特在《星團》一書中提出來的。
1944
年
巴德
觀測星系
M31
和
M33
的核心部分﹐繪成亮星的
赫羅圖
﹐發現這種赫羅圖與銀河系球狀星團的赫羅圖十分類似﹔星系外圍部分的亮星的赫羅圖與銀河星團赫羅圖比較接近。在此基礎上﹐巴德重新提出了星族的概念。巴德認為﹐銀河系以及其他
旋渦星系
的恆星可以分成兩大類﹐稱為
“
星族
Ⅰ
”
和
“
星族
Ⅱ
”
。兩個星族的差別﹐明顯反映在赫羅圖的形狀以及最亮恆星的顏色和光度上。對於星族
Ⅰ
﹐最亮的恆星是早型白色超巨星﹔對於星族
Ⅱ
﹐最亮的恆星是
K
型紅橙色超巨星。此外﹐星族
Ⅰ
和星族
Ⅱ
在空間分布和運動特性方面也有不同﹕星族
Ⅰ
的恆星集中於星系外圍
旋臂
區域內﹐銀面聚度大﹔星族
Ⅱ
的恆星則主要集中在星系核心部分﹐銀面聚度小。後來研究表明﹐把所有的恆星劃分為兩個星族過於簡單。
1957
年﹐在梵蒂岡舉行的星族討論會上﹐將銀河系裡的恆星劃分為五個星族。這種劃分方法現已為各國天文學家普遍接受。與星族概念平行的﹐是子系和次系這兩個概念
。星族概念是從赫羅圖和物理特性上著眼的﹐而子系、次系概念則著重於空間分布和空間運動的特徵。大量的研究表明﹐物理特性與空間分布、空間運動是密切相關的﹐它們都取決於銀河系起源和演化的過程。因此﹐星族概念和子系、次系概念本質上是一致的﹔在大多數場合可以統一起來。目前﹐星族概念被更多地採用。星族概念在研究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已成為
星系天文學
和
天體演化學
的重要內容。
參考書目
A.Blaauw and M.Schmidt eds
﹐
Galactic Structure
﹐
Univ.of Chicago Press
﹐
Chicago
﹐
1965.
歡迎光臨 ☆夜玥論壇×§ (http://www.ds-hk.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