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人人都談著美國夢,這三個字彷彿定義了美國,也定義了一個自由的資本主義世界。但《窮忙》卻打破了「人人平等有機會」這樣的美國神話,本書從『收到退稅』這麼一個令人開心的開頭,逐步談起窮人在環環相逼,弱弱相殘中的生活。讀來只有『絕望』感。這不是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徒然無力,而是一個民主開放社會的層層陷落,於是難以視之遙遠,它宛若近身在旁。是難以翻轉的結構,或者如書名副題所言,Invisible in America,只是隱形,假裝看不見而已。在諸多世代不公、階級不平等的感嘆中,或許我們都該讀一讀這本剖解當代美國社會──其實也是解剖我們自己的書。」──阿潑 文字工作者
這裡有黑人、白人、亞洲裔、西語裔。貧窮在美國不分民族,沒有種族的界線,大多數非裔美國人就讀的是次級公立學校,在那裡他們更容易碰上障礙,許多人都居住在破敗的社區,他們仍舊得忍受刻板印象和種族歧視,尤其是在他們試圖脫離體力勞動工作,爭取管理職位時。殘餘的奴隸制度尚未消散,美國長久以來的種族偏見,仍使得黑人占低收入戶中較高的比率。然而貧窮也包括了許多共同的困境,折磨著所有種族的人,勞動世界底層的白人,儘管不必經歷全部黑人所承受的困難,卻也遭受不少阻礙,我的上一本書《陌生人的國度》(A Country of Strangers)裡寫過了黑白種族的分歧,現在我要將角度轉移到貧窮是如何作用的,橫跨種族界線,廣為存在。
很多人花時間幫我,書中沒提到或是沒能充分致謝的人包括了:大衛.埃里森,他既是我的朋友,也是前新罕布夏州的議員,為我介紹了該州的反貧窮工作者,也對手稿提出了建議;蘿貝卡.根特斯、司徒南西、鮑伯.奧爾科特,他們向新英格蘭的窮人伸出援手;洪羅伊與維多.納羅帶領著他們有效率的組織,幫助在洛杉磯的韓裔及拉美裔工人;我的表姐瑪麗亞.沃契柯夫斯基是服裝設計師兼製造商,為我敞開大門,帶我了解這個行業的經濟情況;洛杉磯就業服務中心的莫霓卡.戴維斯(、羅笛斯.卡斯楚和理查.凱因斯;華盛頓首岩浸信教堂的牧師李察.柯賓;「人人有飯吃」(SOME Center for Employment Training,SOME)就業培訓中心的主任詹姆士.貝奎斯;還聰敏敬業的年輕小兒科醫生約書亞.沙弗斯,對本書手稿提供了意見,也讓我有管道能採訪波士頓醫療中心的臨床及研究人員;波士頓醫療中心的黛博拉.法蘭克醫生以及巴瑞.祖克曼醫生;巴爾的摩成長與營養診療中心的主任莫林.布萊克;德拉瓦大學的關.布朗;阿克倫基督教女青年會日間照顧中心的主任南希.賴斯;克利夫蘭就業培訓中心的主管瑪莉.拉波特;堪薩斯市地方投資委員會的布蘭特.宣德梅;阿克倫的校長安東尼.馬拉諾與華盛頓特區的校長西奧多.辛頓,這兩位都有很敏銳的洞察力;還有我在洛杉磯訪問韓國移民時,擔任口譯的朱麗雅.宋。
一九六二年,麥可.哈寧頓(Michael Harrington)在他的《另一個美國》(The Other America)書中,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美國反神話,喚醒了當時被富裕蒙蔽雙眼的國家,廣闊的「隱形之地」上的窮人眾生相,一揭露就令人感到震驚不已。這本書催生了詹森(Lyndon B. Johnson)的向貧窮宣戰,不過詹森的宣戰從來沒能夠真正讓這個國家動起來,也算不上什麼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