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東方神話] 婆羅門教(印度教)

婆羅門教(印度教)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waterling 您是第3742個瀏覽者
婆羅門教是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並逐漸完善的宗教,後來融合佛教、民間信仰成為印度教,19世紀後逐漸改革為新印度教。

婆羅門教相信輪迴,傳說第一個人類和第一個死去的人名叫閻摩,由他掌管亡靈的國度。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閻羅王這一神明。許多起源於印度的宗教都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哲學和部分傳說。它的綱領是吠陀天啟,祭典萬能,婆羅門至上。

婆羅門教的神祇
三大主神
創造神梵天(Brahma),佛教稱為大梵天王,他創造了世界萬物,他的坐騎為孔雀,妻子是辯才天女,由於在宗教觀點上他已經完成了創世的任務因此不廣為印度教教徒崇敬,全國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一座是供奉他的。梵天信仰在印度雖未發揮,但在泰國影響力相當大,俗稱「四面佛」。
保護神毗濕奴(Vishnu),佛教稱為遍入天,有眾多化身,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黑天神克里希納。他的坐騎為大鵬金翅鳥,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徒有一派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Shiva),佛教稱為大自在天,妻子為雪山神女,他在印度的影響最大,全國有3000多座廟宇供奉他或他的妻子,專門崇拜他妻子的為性力派。後來在佛教中出現的怛特羅教即是密宗有部分出於此派。

其他神祇
因陀羅(Indra)佛教古籍翻譯為「帝釋天」,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麗安人進入印度,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電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對它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對於因陀羅是否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學術界尚有爭議。
烏莎女神(Usas),黎明女神,是太陽神的妻子,每天為夫開啟日昇的道路。
伐樓那(Varuna)意譯為「遍攝天」,司法神,時間秩序的製造者和維護者,曾經是婆羅門教最重要的大神之一,同因陀羅一樣是雅利安人從遠古就崇拜的古神,所以地位崇高,但後來地位日漸降低,最後成為了水神。
利普神群,作為抽像名詞為「聰明、才能、技巧、技能」的意思,作為普通名詞則是「藝術家、工藝匠、鐵匠、車匠」的意思,是神話中三個半人半神的共名,他們分別是利普、伐者、毗婆梵,傳說三人生活在太陽城中,是神的工匠。
蘇利耶(Surya),太陽神。
伐由(Vayu)風神,也名伐陀(vata)。
蘇摩(Some/Soma)本是一種可釀酒的植物,因被認為是神,尤其是因陀羅的最愛,所以地位日漸拔高,成為了一種樹神。
阿耆尼(Agni),火神,由於祭祀必須通過火才能成為神的食品,所以火神同時也具有神的信使的性質。吠陀神話也記述了他與閻摩有很深的關係,正是通過他——火葬——靈魂才得以進入死者的國度。

三相神梵語原意為「有三種形式」。印度教的三位一體,以梵天、毗濕奴和濕婆分別代表天帝的各種宇宙功能。毗濕奴象徵護持,濕婆象徵毀滅,而梵天則是這兩種相對立的準則的平衡者。

[ 本帖最後由 waterling 於 2009-10-22 03:08 編輯 ]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a),俗稱四面佛,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相神。他的坐騎為孔雀,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由於種種原因,印度教徒對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對來說不高,反而較崇保護神毗濕奴以及敬畏破壞神濕婆。全印度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兩座是專門供奉梵天的,但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對梵天祈禱。

與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在泰國的梵天信仰,華人稱之四面佛信仰,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地區有非常多信眾。

印度教的終極思想就是要將自我與梵天合二為一,即梵我合一。

屬性
在宇宙創造之時,梵天創造了十一位生主,據信是人類的祖先。《摩奴法典》說他們分別是Marici、Atri、Angiras、Pulastya、Pulaha、Kratuj、Vashishta、Pracetas、Daksha、Bhrgu以及Narada[來源請求]。他也創造了七位聖哲(Saptarishi),共同協助宇宙之創造。但由於他所創造的生主和聖哲都是從他的精神而非肉體生出來的,因此他們被稱為「心靈之子」。

在《吠陀經》和《往世書》裡,梵天並不常常介入諸神的事務,而且也更少涉入生死大事。不過他曾經逼使蘇摩神(Soma)將所劫持的陀羅迦送還其夫布瑞哈斯帕提。另外梵天又被視為法的創造者。
誕生
根據《往世書》的說法,梵天是自我誕生的,並沒有母親。在宇宙肇始之際,毗濕奴肚臍上的蓮花產生了梵天。這也說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從肚臍生出來的」)。另一個傳說則說梵天是從漂流在水上的一顆金卵中誕生的,因此梵天又叫做Hiranyagarbha(金卵之意)。最後,金卵的剩餘部份則擴張成宇宙。由於他是在水中誕生的,因此他又被稱為Kanja(意味「在水中誕生的」)。梵天是至高存在「梵」(Brahman)和陰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兒子

梵天的傳統形象乃四顆頭、四張臉以及四隻手臂,口中不斷地誦讀《吠陀經》。特別在北印度,他常常有著一綹白鬍鬚,代表他幾近永恆的存在。不像其他印度教神祇,梵天的手中通常沒有任何武器;但他的一隻手握有一支湯匙型的權杖,代表著將神聖的奶油滴入自我犧牲的火柴堆。這意味著梵天是自我犧牲的神明。他的一隻手拿著一個水壺(有時是裝著水的椰子殼),壺中的水代表萬物初始,涵蓋一切。梵天也拿著一串念珠,是他計算宇宙時間流逝的計時器。此外他也拿著象徵神聖的《吠陀經》或與代表純淨的蓮花。

有一個故事講到梵天四個頭顱的來歷。他創造了一位叫做莎塔魯帕(Shatarupā)的女神,但梵天卻因此迷戀她。莎塔魯帕到處逃竄,躲避梵天的注視;但不管她怎麼躲,梵天總會長出新的頭顱出來。最後,梵天長出來的頭顱共有五個。為了阻止梵天,濕婆砍掉了他的一顆頭。而且,濕婆認為莎塔魯帕是梵天的女兒,但娶女兒為妻是有違倫理的。因此,濕婆詛咒了梵天,讓他在人世間不受崇拜,三相神中只有濕婆和毗濕奴能受崇拜。自此之後,人們相信梵天的口中誦讀著《吠陀經》,以示懺悔。

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經:象徵知識。

黃金:象徵活躍在宇宙中,而金臉則代表梵天在創造宇宙時是處於活躍狀態的。

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

王冠:象徵最高地位。

蓮花:象徵自然與宇宙中所有存在。

鬍鬚:黑色或白色的鬍鬚象徵智慧,而長鬚則象徵智慧的永恆成長。

四張臉:四部《吠陀經》。


梵天的坐騎是一隻天鵝。這隻天鵝天生能夠分離牛奶和水,代表每個人都要能夠學會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雖然梵天在印度教裡是三位主神的其中一位,但很少印度教徒實際崇拜他。今天的印度有好幾萬座寺廟供奉三位主神之二的毗濕奴和濕婆,但供奉梵天的寺廟卻極為少見。現存最有名的梵天寺廟位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須卡。其他的寺廟位於喀拉拉邦的希魯拿伐亞、坦米爾納德邦坦加布爾縣的坤拔可南、拉賈斯坦邦巴爾梅爾縣巴羅特拉鄉的阿所特拉、果阿邦索托利鄉的布拉哈瑪·卡爾瑪利(Brahma-Karmali)、古吉拉特邦薩巴坎塔縣的縣治克德布拉哈瑪、喜馬偕爾邦庫魯縣的縣治庫魯。在九夜節期間,人們前往希魯拿伐亞的梵天寺廟祭祀與慶祝。到了一年一度的月圓之夜(10-11月間),人們便會開始為梵天而歡慶一番。上千名朝拜者會蜂擁至梵天寺廟旁的聖湖普須卡湖進行沐浴。

另一座梵天寺廟位於坦米爾納德邦大城提魯齊拉帕利附近的希魯帕圖爾(Thirupattur)。這間廟也是聖哲夫亞克拉帕薩(Vyakrapatha)的禪定所在。

古吉拉特邦的城鎮克德布拉哈瑪也有梵天的塑像。孟買附近的索帕拉(Sopara)地區也發現了高約1.8公尺的梵天塑像。安得拉邦的斯里卡拉哈斯提有一座供奉梵天的寺廟。

印度神話很多故事都提到梵天因為受到詛咒而在地球上乏人崇拜。

宇宙肇始之際,毗濕奴和梵天巧遇濕婆巨大的林伽(陽具),於是雙方分道揚鑣,前往尋找林伽的起點與終點。毗濕奴負責尋找終點,而梵天負責尋找起點。毗濕奴變成一頭野豬,不斷向下挖掘;梵天則變成一隻天鵝,向上飛翔。但找了許久雙方仍然找不到目標。毗濕奴只好放棄,在濕婆面前跪下,表示濕婆才是宇宙真實的梵。但梵天並不輕言放棄,他不斷地飛翔,直到發現露兜樹花。由於梵天不甘示弱,他要求露兜樹花替他作假見證,說梵天已經發現林伽的起點。此時,全知的濕婆動怒了,詛咒了梵天,使他不被三界眾生所崇拜。但濕婆卻祝福了毗濕奴,說他將得到和自己一樣的崇拜。
一種說法是,梵天創造了智慧女神辯才天,辯才天應算是他的女兒,但梵天卻又娶辯才天,有違倫理,故他的一顆頭被濕婆給砍掉了,也因此,不被濕婆與人們喜愛。
有一說,聖者布里古斯邀請梵天參加一場祭典,但梵天卻沉浸在妻子辯才天的音樂之中,完全不理會聖者的呼喚,聖者大怒之下,便詛咒梵天,永遠沒有人類會崇拜他。

[ 本帖最後由 waterling 於 2009-10-22 02:16 編輯 ]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毗濕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名為維修奴、黑天、那羅延天(Narayana),佛教稱為遍入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維持」。他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印度人傳說,毗濕奴有10個化身,分別是魚、龜、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佛陀和卡爾吉。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分別對應關於毗濕奴的十個故事。在十個化身中,魚與龜參與了創世傳說;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消滅眾神的敵人時的化身;佛陀,亦即釋迦牟尼也是毗濕奴的化身;卡爾吉尚未現世,其形象為騎著白馬、手持燃燒著的火劍的英俊男子。卡爾吉現身之時就是世界終結之日,他將燒盡一切,審判世人。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毗濕奴的十個化身的故事明顯不是完成於同一時期的,在側面也表現出了印度教的內容在時間上的變化。

毗濕奴最為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擁有四支手臂,並且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金環、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之上,從肚臍生出的蓮花中創造梵天,而吉祥天則隨侍在身邊。

毗濕奴在印度神話中,常被視為保護之神。


吉祥天,在印度神話中是毗濕奴神的神妃,但在日本佛教中卻成為毗沙門天的妃子。

又一梵名為「摩訶室利」(Mahāśrī),摩訶意思為「大」,室利有「功德」、「吉祥」兩義,因此吉祥天又稱為大功德天或者寶藏天女。

傳說中吉祥天是諸神攪拌乳海時,從乳海中所誕生的各種生物之一。

傳至日本的吉祥天,其神格接近幸福女神,掌管五穀豐收、福德等「幸福」。


早於吠陀時期,伐樓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記載最突出的阿修羅神,阿迭多(Aditya)眾多神之首。他的名字可能起源於原始印歐語的詞根wer-或wel-,表示「遮蓋」(可參考另一印度教神祇弗栗多)。

作為阿迭多的代表,伐樓拿具有作為太陽神的職能。但作為最重要的阿修羅神,他更傾向管理道德及社會的事務[1]。他的形象經常與另一位阿修羅神密特拉連結成對偶神合稱「密特拉伐樓拿」(或兩者前後對調),是天則梨多(rta)的最高守護神。《梨俱吠陀》中伐樓拿更曾經與因陀羅成對合稱為「因陀羅伐樓拿」。作為天空神,伐樓拿更趨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認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及因為太陽由西行進回東方做成的夜晚現象。

經典阿闥婆吠陀記載,伐樓拿是全知神,說謊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羅網,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監視人類的一舉一動[2]。儘管經典《梨俱吠陀》中伐樓拿的登場次數遠不如因陀羅,但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吠陀社會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羅,這是因為《梨俱吠陀》的敘述焦點是主要集中在火焰(阿耆尼‎)及蘇摩酒儀式上,蘇摩又與因陀羅有著緊密的關係而導致。原本《梨俱吠陀》給伐樓拿和密特拉的身分都是阿修羅神族,如5.63.3,但他們隨後又被安排進提婆族的體系中,如7.60.12,這一點很有可能是暗示了阿修羅一詞在後期是帶有負面含意的開端。在自身職能不斷被其他神祇分割,伐樓拿最後下降為單純的水神(包括海洋與河流)及溺水者靈魂的守護神,伴隨著那伽族成為鎮守西方方位護法。

晚期的美術畫作中,伐樓拿被描畫成月神,長著黃皮膚穿著金色盔甲,手握蛇皮製的套索羂索,騎乘海獸摩竭。

伐樓拿的名字實際上並不見於祆教的波斯古經或祆教巴勒維的文獻中。自1900年代中葉以來印伊的研究員嘗試從伐樓拿與密特拉的關係尋找伐樓拿出現於祆教的可能性,但當中有許多的理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反駁。其中祛邪典(Vendidad)1.17記載了一個被稱作「Varena」4角14層的世界,當中住滿了魔鬼和非亞利安裔的野蠻人(祛邪典7.10),這些描寫都與吠陀的伐樓拿形象相差甚遠。

有一個比較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吠陀伐樓拿是產生自印伊的伏羅那(*vouruna,「光輝的海洋」之意),但伏羅那就連本身的形象都充滿爭議性。伏羅那被認為與密特拉組合成為祆教的最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但亦有一說是根據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創作的詩歌中推論三者是各自獨立的神祇。語言同系性並不一定暗示當中存在有本質上的相似點,最典型的例子有daeva(妲厄媧,祆教的「誤神」,一說為撒旦)與提婆,印度教的「天神」、後引申為「善神」)。有部分學者認為伐樓拿的職能及形象與祆教阿梅沙斯彭塔(神使)六者之一的艾霞凡許達有共通之處,都是「至高公正」的體現[3]。另一種說法是吠陀的跋伽「Bhaga」其實是伐樓拿的別名,其變形「Baga」以修飾詞在波斯古經中被提出過,兩個詞的意思都是「神」或「守護神」。


舍沙(梵文:शेष,Shesha),又稱阿難陀龍(Ananta),是印度教中的上等神。舍沙是擁有一千個蛇頭的納加之王,同時亦是毗濕奴神的重要隨從[1] 。在《往世書》中,舍沙的眾多頭部主宰著宇宙中一切星體,支撐著大地,而且不斷吟詠頌揚毗濕奴的歌聲。牠有時會被寫成「阿難陀舍沙(Ananta-Shesha)」,涵義是「無限的舍沙」。
在眾天體系中的舍沙,通常會被描繪成規模極為龐大的存在體,牠捲動著千蛇的身軀,漂浮在宇宙之中。舍沙亦會蘊藏整個宇宙海,並具體化地變為毗濕奴神的床墊。牠有時會被繪畫成五個頭或七個頭,不過最常見的是其呈現一百個蛇頭的形態,有時每個蛇頭上還會戴著堂皇的冠冕或刻著「卍」的圖案。

舍沙與毗濕奴神有著緊密的聯繫,牠的名字有著梵語的語根「shiş」,代表著「無限」、「永存」、「恆常者」。這是因為當世界走到盡頭,將要毀滅之時(印度教中稱為「伽魯帕(Kalpa)」),舍沙會吐出破滅的火炎摧毀宇宙大地,而牠自己則仍可以保持原來的形態。

[ 本帖最後由 waterling 於 2009-10-22 02:30 編輯 ]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濕婆(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的職能,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他的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他的故事散見於各種印度文獻中。在《梵書》、《奧義書》兩大史詩及往世書中都有他的神話。

濕婆為印度教主神之一,與梵天、毗濕奴齊名。據說他有極大的力量,曾在眾神的幫助下用一枝箭毀滅了金、銀、鐵三個惡魔建造的都市,即三都的破壞,因此濕婆也有三魔城毀滅者之稱。

傳說,其妻雪山神女從後面用雙手捂住濕婆雙目,頓時,從濕婆額頭出現第三隻眼。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毀滅一切的神火,在宇宙周期性的毀滅之際,他會用這隻眼睛殺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他也曾用這隻眼將作惡多端的三座惡魔城和引誘他脫離苦行的愛神燒成灰燼。

另外,他還有一柄稱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標志著濕婆是風暴之神;有一口劍;一張稱作「阿賈伽瓦」的弓和一根稱作「卡特萬伽」棍棒。此外,還有3條蛇纏在他身上,能飛快地沖向敵人:一條蛇纏在他束起的頭髮中,在他的頭上揚起頭兜;一條蛇纏在他的肩上或頸上;另一條蛇構成他的聖線。除了這些武器之外,濕婆的大部分狀貌特徵都強調此神凶暴的方面,他正是因此而廣為人知。

相傳諸天神提婆和阿修羅攪乳海時浮出一種能毀滅整個世界的毒藥,他吞下這種毒藥,頸部被燒成青黑色,故有「青頸」之稱。

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器林伽是他創造力的象徵,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

有一天毗濕奴與梵天起了爭論,看誰更值得被崇敬。就在他們爭論不休時,在他們的面前出現了一根火柱,熊熊火焰好似要燒毀宇宙。兩位大神見狀大驚失色,都決定應當去尋找火柱的來源。於是毗濕奴變成一頭巨大的野豬,順著柱子向下探尋了一千年;梵天變成一隻迅飛的天鵝,順著柱子向上亦尋了一千年。但他們都沒有到達柱子的盡頭,於是疲憊不堪地回到原地。當他們回到出發地相見時,濕婆出現在他們面前;此刻他們才發現這根柱子原來是濕婆的「林伽」。於是兩位大神把濕婆奉為最偉大最值得崇敬的神。因此,印度教的濕婆派信徒把濕婆奉為宇宙最高的神,而毗濕奴與梵天兩位大神都在他之下。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有一段「恆河的起源」,這故事說,印度教大神濕婆和烏瑪交媾,一次就達100年之久,中間從不間斷,眾神對濕婆的生殖能力感到驚慌,就央求濕婆把他的精液傾瀉到恆河之中,這就是恆河之水從天而來的原因。

濕婆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卡拉薩山修鍊苦行,即是西藏普蘭縣的岡仁波齊峰,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力量。

他還是舞蹈之神,在歡樂和悲傷時喜歡跳舞,創造剛柔兩種舞蹈,被譽為舞王。舞蹈象徵著濕婆的榮耀和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個時代結束時,他通過跳坦達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毀滅並使之合併到世界精神之中。舞蹈姿態的濕婆被稱為Nataraja,是流傳至今的古印度濕婆像中最多的一種


美國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濕婆像他是妖魔鬼怪的統帥。他的形象被描繪成5頭3眼4手,手中分執三股叉、水罐、神螺、鼓等;身著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髮盤成犄角形,上有恆河的象徵物。坐騎是一頭大白牛。

濕婆有「吉祥」的意味,在梨俱吠陀經中是暴風神樓陀羅的別稱。一方面他是以豪雨、雷等破壞的神,另一面他是治療疾病的治癒神。

濕婆的善行之一是分佈了七條聖河。恆河環繞著喜馬拉雅山中梅盧山上的梵天之城,從山上洶湧奔瀉而下。為了緩衝激流使之不至於釀成災禍,濕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經他束起的頭髮之後分成了7股,這7股河水便成了印度的7條聖河。

與衣著華貴的其他諸神在一起時,濕婆的打扮顯得格格不入。他的個性也高傲孤僻(特別是和性格溫厚的毗濕奴相比)。濕婆與許多神爭吵過,甚至破壞過眾神的祭祀。其他許多神認為他是殺梵者,因為他砍下了梵天的一個頭,事因他們爭論誰是宇宙的創造者。最終濕婆被激怒,全身被憤怒包著,眾神見到後都稱其為「跋伊羅婆」(Bhirava意為恐怖的殺戮者)。由於這種罪行他被罰為流浪漢並以苦行贖罪;諸神還嘲笑他是個醜陋的無家可歸的乞丐、骯髒、脾氣暴躁且出沒於墓地的傢伙。但最後濕婆也像梵天和毗濕奴一樣擁有自己的天國,它坐落在喜馬拉雅山中的凱拉薩山上,那裡是濕婆苦練的地方,恆河在那裡從他的頭上流下。

濕婆的第一任妻子是薩蒂,薩蒂因為不滿其父達剎對濕婆的侮辱而投火自盡,死後轉生成喜瑪拉雅山之女帕爾瓦蒂(有一種傳說認為,濕婆的正妻是三女神組合中的黛維(Devi),而薩蒂(Sati)與帕爾瓦蒂(Parvati)是黛維的四種化身中的兩個。另兩個化身分別是突伽(Durga)和迦梨(Kali))。她付出無數的努力,終於讓因失去前妻薩蒂而心灰意冷的濕婆回心轉意與她再婚。但由於濕婆沈醉於修行而無心建立家庭,帕爾瓦蒂便自己用黏土做出一個小男孩。一天,濕婆外遊回來後,被這名陌生男孩擋在家門外,一怒之下把這男孩的頭砍下來。經由帕爾瓦蒂的解釋,才知被砍頭的男孩是自己的兒子格涅沙。要救回兒子,濕婆必須在出門路途上移植第一個遇到生物的頭到自己的兒子,而路途上第一個遇到的是一頭屬於因陀羅的大象,所以格涅沙才以象頭人身的型態出現在各雕繪之中。

濕婆的兩個兒子分別叫室健陀和群主,前者是天國軍團的統帥,後者是侍候濕婆的諸小神之首。

濕婆的名稱超過1000個,妻子也有數百名。

濕婆與雪山神女早在幾萬年前已經結下了一段情緣。當時的雪山神女是大梵天之子達剎的女兒薩蒂,薩蒂與濕婆的生活本來是安穩無憂的,但後來,卻發生了一件事打破了他們美好的生活。話說薩蒂的父親-達剎有一次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筵席,差不多整個宇宙的神祇都被邀請過來,但唯獨是不邀請濕婆,薩蒂對此很不滿,她親自到場與其父親理論,可是招來眾神祇對濕婆的侮辱。薩蒂對此感到傷心欲絕,她十分自責,認為是自己令濕婆蒙羞,所以就投入火堆中自焚。濕婆得悉自己的妻子為了他而自殺,就心如刀割,決定於喜瑪拉雅山中隱修,與世隔絕。時過一萬年,死去的薩蒂轉世成雪山神女,由於上世因緣,所以今世的雪山神女還依然深愛著濕婆,可是濕婆卻已成為一個無慾無求的苦行者,對於雪山神女的愛無動於衷。雪山神女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好向愛神伽摩求救。一天,深愛著濕婆的雪山神女依例到喜瑪拉雅山上禮敬他,這時愛神伽摩手持甘蔗,蜜峰和蝴蝶做的弓,搭上用鮮花做簇的箭枝,向濕婆的心臟射出,中箭後的濕婆對於面前的雪山神女頓時心起愛慕之感,正當大功告成的時候,濕婆發現原來是愛神伽摩在搞事,想令他擺脫苦行,重墮愛慾之中,就大發雷霆。額頭上第三隻眼睛突然張開,發出可以毀滅宇宙間一切的神火,把愛神伽摩燒成灰燼,可是愛神伽摩卻未因此而死亡,只是他以後都要做一個無形無貌的神祇,故此,愛神伽摩被印度人稱為「無形」。
濕婆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在額頭上的第三隻眼睛。這一隻眼睛能發出消滅宇宙間所有東西的神火,在古印度的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記載,濕婆曾經用由第三隻眼睛發出的神火毀滅三座在太空中的巨型城堡。在每一個宇宙期之末,濕婆就會張開祂第三隻眼睛,宇宙中所有天神和人畜都會被祂的神火毀滅。除了能夠發出神火的眼睛之外,濕婆還有其他類型的武器,那就是一柄叫「比那卡」的三叉戟和一把叫「阿賈伽瓦」的弓。關於後兩者的記載並不多,通常只知道「比那卡」是閃電的象徵,意味著濕婆是風暴之神。
在印度神話中,神祇的壽命雖比凡人長久,但終究也有生老病死。諸神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不休,後來更與阿修羅有激烈的爭執,梵天為了調停這場爭執,就與阿修羅和諸神一起相議,決定同心協力去攪拌大海,就可以令大海出現長生不老的靈藥——蘇摩,後來諸神和阿修羅都成功令乳海(因大海已被攪拌成乳海)出現蘇摩,但在接近尾聲的時候,負責綑綁著宇宙最高山峰——須彌山去攪拌大海的巨蛇舍沙卻忍受不了劇痛,口中噴出有如海量的毒汁,毒汁濺到地上匯聚成江河,流入大海,毒害三界眾生。諸神在無計可施之下就決定找大神濕婆幫忙,濕婆不忍讓眾生受苦,只好硬生生地將毒汁吞進口中,毒性劇烈的汁液流經濕婆的咽喉,把濕婆的脖子燒成青黑色,因此,濕婆又被印度人稱為「尼拉坎陀」,意即青頸。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薩蒂(सती / Satī),正式名稱為達剎約尼(दाक्षायनि / Dākshāyani),印度神話中女天神提毗的一員,司婚姻幸福及長壽。她是達剎的女兒,她愛上了不討她父親歡心的破壞神濕婆並發展了一段印度神話中動人的戀愛故事。為向對其戀人濕婆不尊的父親達剎表達不滿而投火自盡,靈魂轉世為雪山女神帕爾瓦蒂並與濕婆再度結婚。


帕爾瓦蒂(Parvati,梵文:पार्वती,或譯為帕娃蒂、雪山神女)為濕婆的妻子,穆盧干(Murugan)與象頭神格涅沙的母親。

原為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達剎約尼。為向對其戀人濕婆不尊的父親達剎表達不滿而投火自盡,靈魂轉世為雪山女神帕爾瓦蒂並與濕婆再度結婚。


提婆(Deva,天城文:देव,國際音標:dévə,天龍八部中的天眾)在梵語中表示神明、聖靈。用來描述任何比人還進化的存在體,可能是神明、聖人、或半人半神。

女性的善神稱為提毗(一作岱薇),惡魔阿修羅則為諸善神提婆的敵對陣營。


提毗(天城文: देवी,讀音Devi),梵語即為女神之意,象徵了神聖的女性面,印度教的性力派認為提毗與提婆 - 男神是相互不可或缺的對存在。婆羅門教奉行一元論,認為提毗是所有女神的原型,因為這樣的哲學見解所以全體的印度神話女神都只是提毗不同的外觀而已。


印度教神話的阿修羅(梵語: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時更被稱呼為惡魔,阿修羅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葉波中文維基百科未有迦葉波 (印度教)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Kashyapa。的後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獻記載阿修羅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祇,如伐樓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中文維基百科未有梨多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rta。,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提婆族則司掌自然現象,如黎明女神烏莎斯及氣候神/雷神因陀羅等。

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祇。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中文維基百科未有松巴 (印度教)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Sumbha。和尼森巴中文維基百科未有尼森巴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Nisumbha。原為阿修羅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陀。

於後期印度教的文獻如《往世書》和《過去如是說中文維基百科未有過去如是說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itihasa。》中,兩族開始被明確地二元化,阿修羅族作為提婆族的對立被描寫成邪惡的一眾。根據《薄伽梵歌》16.6章的詳細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帶有daivi sampad(神聖的特質,提婆的詞根)或asuri sampad(惡魔的特質,阿修羅的詞根)。總結《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負、妄想、狂怒、嚴肅及無知。[1]部分品格正氣的原阿修羅族的神祇,如伐樓拿後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樓陀羅[1](梵文:रुद्र),印度神話中司風暴、打獵、死亡和自然界之神。他被視為破壞神濕婆的早期型態或別稱(en:Sahasranama),他射出的箭會令任何人或神都感染疾病。他的名字含義為「在宇宙崩潰之時令全世界哭泣的人」或「帶走悲傷者」。


格涅沙(梵文:गणेश 或 श्रीगणेश,Ganesha,俗稱象鼻天、象頭神,又譯作伽內什)在印度是廣為人知以及備受崇敬的神明,是天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以及Riddhi與Siddhi的丈夫。在梵語中,格涅沙表示才華與智慧,因此是智慧與才華之神。祂的體態為斷去一邊象牙的象頭人身並長著四隻手臂,體色或紅或黃,老鼠常伴隨在旁或當祂的坐騎。在各種雕繪中,祂一般是盤坐著或是翹起其中一邊的膝蓋。

崇拜象頭神格涅沙的信眾非常廣泛,不侷限於印度。如西藏的藏傳佛教視其為財神。

被濕婆斬首又救活
最為人知的故事出自於濕婆往世書。濕婆最初沈醉於修行而無心建立家庭。一次,濕婆到外修行,家裡因此沒有看管的人可以避免陌生人的闖入,帕爾瓦蒂便拿淨身用的薑黃黏土做出一個小男孩的人體並賦予其生命,格涅沙便從此誕生了。濕婆一出家門就到了22年後才回家,剛巧雪山神女正值沐浴之際,就吩咐其兒子看守家門,不要讓外人進入。這時的濕婆就這樣地被一名陌生男孩擋在家門外,在告知自己是帕爾瓦蒂的丈夫之後,只聽母親一人命令的格涅沙依然不肯放行,失去耐心的濕婆便與男孩發生激烈的戰鬥。這個小子力大無窮,濕婆不是他的對手,為了取勝,濕婆用三叉戟Trishula砍下男孩的頭顱。宇宙之母帕爾瓦蒂發現後非常的生氣與難過,要把整個宇宙吞噬,並要求濕婆立刻將格涅沙救活。

然而威力強大的三叉戟Trishula,早已將格涅沙的頭顱砍飛到不知去向。濕婆只好向大梵天請求協助,大梵天乃告訴濕婆,在他一路尋找的路上所遇到第一個且頭朝北方的生物,就將牠的頭拿來代替格涅沙的首級,濕婆便派遣祂的天將四處尋找,最後發現一隻正好頭朝北方的垂死大象,於是等那大象死後取下象頭裝到男孩身上,格涅沙便因此復活,並且成為左部群仙之主,稱為shri Ganapathi。人們隨後在任何活動開始之前,都會膜拜象頭神格涅沙,以期祂保佑能克服任何的困險阻礙。

格涅沙被印度人稱為掌管純真智慧的神衹,因為格涅沙曾為記下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就不眠不休地聽其作者廣博仙人口述,用自己的神筆抄寫下來。但由於這篇史詩的長度有如海量,最後把格涅沙的神筆也寫壞了。格涅沙危急智生,把自己的右牙折斷,沾上墨水,繼續聽廣博仙人的口述,不斷抄寫,終把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整篇筆錄下來。這也是為甚麼畫像中或雕塑中的格涅沙是只有左牙而沒有右牙。

[ 本帖最後由 waterling 於 2009-10-22 02:29 編輯 ]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蘇利耶(सूर्य / Sūrya)是印度神話中主要的太陽神,他是天父神狄阿烏斯之子,宗教藝術中他被描畫成擁有金色的毛髮和手臂,乘坐著由七匹馬拉動的戰車,這七匹馬象徵了所有七種查克拉。


狄阿烏斯或特尤斯(Dyaus Pita / Dyàuṣpítaḥ,天空之父)是印度神話中的神祇,同時代表著印度教五大元素之一的「阿克夏中文維基百科未有阿克夏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Akasha。」(可翻譯為以太、宇宙或虛空等意),其名字源於原始印歐信仰中文維基百科未有原始印歐信仰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Proto-Indo-European religion。的狄伊烏斯中文維基百科未有狄伊烏斯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Dyeus。,意即「天空」。梨俱吠陀4.17.4記載他是地母神波里提毗中文維基百科未有波里提毗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Prithivi。之夫,他們生育出雙子神因陀羅和阿耆尼、黎明女神烏莎斯及太陽神蘇利耶等。梨俱吠陀中僅有5節中的禱詞有他的出現,與其表面上看似重要的地位相違,狄阿烏斯早在梨俱吠陀4.18.12的劇本中遭其子因陀羅篡位,被他抓住腳部從天上扔下而死。

狄阿烏斯從古代流傳了數個形象,當中包括吼叫如雷的公牛及身上飾有珍珠的黑馬等。


哈奴曼(हनुमत्)(Hanuman),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

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

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倣造的。」又說,「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1]。隨著印度佛教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就被改編成《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陳寅恪與季羨林[2]皆同意此說法。吳曉鈴在《〈西遊記〉和〈羅摩延書〉》一文對孫悟空受哈努曼影響說提出異議。


伐由 (वायु / Vāyu), 別名伐他(वात / Vāta)、帕帆拿(पवन / Pavana)或往世(Prāna),司風與大氣之印度神話主神之一,他是勇士毗摩(en:Bhima)和猴神哈奴曼之父。風(或大氣)是印度教五大元素之一,伐由一詞與拉丁語vita(生命)同根,因而伐由神也象徵了生命的氣息。


阿耆尼,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詞,與拉丁語的火焰—-「ignis」是同源詞(及與英文動詞著火「ignite」同根)。阿耆尼作為火的神格化象徵了火焰永恆不朽的奇蹟,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給阿耆尼(火)的祭品會被淨化及傳達到其他神祗, 亦令阿耆尼帶有淨化和送信者的角色。阿耆尼是典型經歷了三相神(梵天、毗濕奴及濕婆)信仰的興起,但對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祇。現今印度教還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其職責是負責監察其崇拜者。


蘇摩酒(梵文:soma)是印度神話諸神喝的一種飲料。在《梨俱吠陀》中,經常提到因陀羅和阿耆尼大量地喝蘇摩酒的事情。

在梵文中,soma一詞來自於su「榨出汁」的詞根(現在時sunomi):這種酒原來是某種植物的根或莖榨出來的。到底是哪一種植物,學術尚未達成統一的看法,以下的植物曾經都被認為是蘇摩酒的主要成分:迷幻蘑菇、大麻、駱駝蓬或麻黃。


黑天(天城文:कृष्ण;kṛṣṇa,音譯為克里希納、克里須那、奎師那)婆羅門教-印度教最重要的神祇之一。按照印度教的傳統觀念,他是主神毗濕奴的第8個化身。
訶利世系是摩訶婆羅多的一個續章。訶利世系與摩訶婆羅多在實際內容上沒有什麼聯繫,但關於黑天的一些最主要的故事都是保存在訶利世系中的。

訶利世系共分為三大章。其中第一章講述了黑天所屬的雅度族(在摩訶婆羅多中也被大量提到)的起源。雅度族是傳說中的古印度王朝月亮王朝的後裔,該王朝的一位統治者迅行王的兒子雅度是這個民族的祖先。大神毗濕奴就化身為雅度族的一個孩子(即黑天)降臨人世。

最重要的內容集中在第二章(毗濕奴章),該章詳細地講述了黑天在人間的英雄事迹,其中的內容與摩訶婆羅多中的黑天事迹很少有什麼聯繫,或者說幾乎是兩個不同的形象。除了訶利世系中的這個部分以外,詳細介紹黑天生平的就只有一些往世書,尤其是薄迦梵往世書。黑天的主要故事如下:

很久以前,有一個殘暴的國王剛沙王統治著秣菟羅城。他得到一個預言說,他將被自己的堂妹提婆吉的兒子殺死。提婆吉是雅度族人富天的妻子。剛沙王於是決定殺害提婆吉的所有孩子。前6個兒子都被殺死了,但第7個兒子大力羅摩得到神靈的護佑從母親的子宮裡轉移到富天的另一個妻子的子宮裡,因而幸免於難。黑天是第8個兒子,當他誕生時,牧民難陀夫婦也生了一個女兒。富天用黑天換來了難陀的女兒,結果這個無辜的女嬰代替黑天慘遭殺害。黑天則成為難陀夫婦的養子,不久大力羅摩也被交給難陀撫養。黑天和大力羅摩在牧民中成長起來,不久他們就顯示出與眾不同之處。黑天具有神通,但他卻利用它來做一些胡鬧的事情,給他的養父母和牧民們帶來了許多麻煩。後來黑天厭倦了牧場,就用法術迫使牧民們遷徙到森林邊去放牧,這樣他和大力羅摩就可以自由地到森林裡玩了。這以後,黑天與大力羅魔消滅了許多兇惡的怪物:納加之王迦梨耶;霸佔牛增山的妖怪提奴迦以及波羅蘭缽。


閻摩(古印度神話中的閻王)
閻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當時,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開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區的統治,並在那裡創造了吠陀文化的種姓制度,開創了印度歷史上的吠陀時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語言寫成吠陀經,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樂土,人死後的靈魂都要到那裡去見耶摩神。耶摩神有兩個使者,它們是兩條狗。這兩個使者經常在人間界巡遊,當用嗅覺發現有人快死的時候,就把他的靈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閻王的最初來源。

雅利安人在印度發展出現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吠陀經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羅門教中被繼承了下來,並有所變化。婆羅門教相信輪迴,認為耶摩神是傳說中第一個死去的人。後來,耶摩神從天界轉入地界,被認為是專門監督死者生前的行為,並給與賞罰的神祇;進而發展成為地獄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獄的主宰者,擁有眾多的下屬。隨著進一步的演變,耶摩神最後成為專門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靈魂的神祇。遠古的雅利安人眼中,閻摩並不是一個可怕的神祇。相反,閻摩會親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礙,到達地府之後,閻摩還會與眾亡靈享用筵席。但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消滅各個原住民族的部落後,其社會結構開始愈變愈龐大,人心也開始愈來愈壞,生活在整個社會中最高層次的婆羅門為了警惕人們不要犯罪,就把閻摩從一個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繪成兇惡,會用各種酷刑折磨壞人的神祇。這個做法令雅利安人對閻摩這個神祇的恐懼增加,這一份對閻摩的恐懼隨著佛教和古婆羅門教文化的東來,傳到中國人的心中。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雙馬童(梵語:अश्विन;aśvin,音譯為阿濕波,字面意思為「馴馬者」,按另一些解釋,則為「馬所生的」)是婆羅門教-印度教中的一對雙子神。

雙馬童主要是吠陀神。關於他們的出身有許多種互相矛盾的說法,後期的說法就更加混亂。據梨俱吠陀記載,雙馬童是雲之女神薩拉尼尤(陀濕多之女)和太陽神蘇利耶的兒子。值得注意的是,與薩拉尼尤結婚的太陽神是毗婆濕婆,他被認為是蘇利耶的另一個形象;但在原始神話中,毗婆濕婆與蘇利耶未必是同一個人。雙馬童在吠陀經典里是象徵著日出與日落的神,是一對容貌俊美的青年,於每天黎明時乘坐金車駛過天空。在吠陀里,雙馬童也是驅逐病痛的神醫,並且懲治惡徒。吠陀經常提到他們救起一個落水者的故事。雙馬童似乎總是兄弟兩人一起行動。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語言學家耶斯卡說,他們一個是黑夜之子,一個是黎明之子。

雙馬童是吠陀時代雅利安人最崇拜的大神之一。梨俱吠陀中共有376處提到他們的名字;有57首頌歌是專門獻給雙馬童的(1.3,1.22,1.34,1.46-47,1.112,1.116-120,1.157-158,1.180-184,2.20,3.58,4.43-45,5.73-78,6.62-63,7.67-74,8.5,8.8-10,8.22,8.26,8.35,8.57,8.73,8.85-87,10.24,10.39-41,10.143),這在梨俱吠陀中是個龐大的數字,僅次於因陀羅、阿耆尼和蘇摩。

大史詩摩訶婆羅多里保存了許多關於雙馬童的傳說。實際上,般度五子(他們都是由天神所感生的)中年齡最小的兩人無種和皆天是雙馬童的兒子;與他們的真正父親一樣,無種和皆天也是一對雙胞胎。

一些學者認為,大乘佛教中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受到了雙馬童的影響。


辯才天也叫辯才天女、妙音天女,梵文音譯為薩羅斯瓦蒂(梵文:सरस्वती,Sarasvatī),印度教創世者梵天的配偶。

「Saras」是池塘的意思,「Sarasvatī」指多湖泊、水塘的地區,因此辯才天也是與「水」十分有緣的女神,甚至還被當成河神。

在印度神話中,辯才天是智慧、辯論、財富的女神,「喀毗耶普舍」中就將她視為韻律詩之守護神,掌管言語。

佛教典籍《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云:「若人慾得最上智,應當一心持此法,增長福智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財者得多財,求名稱者得名稱,求出離者得解脫,必定成就勿生疑。」其性別,佛經中也說法不一,但以女性為多。

傳至日本的辯才天現在日語漢字寫作「弁財天」,為日本民間信仰的七福神中唯一的女性。


馬里安曼 (坦米爾語: மாரியம்மன்) 或稱 馬阿里安曼 (மாரியம்மா) 及 安曼 (அம்மன்),是流行於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及安得拉邦等地司雨水的女神。她發源自原德拉威族的信仰,但亦有一說她與女神帕爾瓦蒂及杜爾嘎有很深的關聯性。


杜爾嘎、突伽、意為難近母。(梵語:दुर्गा、孟加拉語:দুর্গা / Durgā)是印度神話中提毗的化身之一,產生自濕婆之妻帕爾瓦蒂。當時水牛阿修羅(en:Mahishasura)從梵天獲得不會被男人或男神擊敗的恩惠而向眾神挑戰,為了擊敗他,三相神喚出了杜爾嘎,她擁有絕世的美貌,千隻各持天界最強的武器的手臂。獲得專用坐騎的母老虎(有時是獅子)後走向水牛阿修羅的領域,用了九天時間全滅了他的軍隊,第十天的滿月夜變身成迦梨擊敗了本人。
漢語中的「突伽」最早來自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然彼群盜素事突伽天神」


烏莎斯(उषः;uṣás-),梵語中曙光、黎明之意,吠陀教時代登場的提毗神祇(烏莎斯有時亦會被想像成多個複數體存在),梨俱吠陀1028首讚美詩中就有20首是獻給她的。她是天父神狄阿烏斯的女兒,以漂亮性感打扮的形象騎乘著戰車出現。烏莎斯是-s字尾,即是說其屬格變格是uṣásas,這是原於原始印歐語的en:Hausos,與希臘語的Ηως(Eos,或羅馬對應的Aurora)是同源詞,三者都是象徵曙光與光芒的女神之名字。


迦梨(梵語: Kālī,天城體: काली,發音 /kɑːliː/)是印度教中的一個女神,有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儘管有時表現為黑暗和暴力,她最初作為滅絕化身出現仍然有相當影響,而更複雜的Tantric信仰有時將她的角色延伸為最高存在和生命起源。最近的虔誠運動將迦梨想象為正直慈善的母神。因此,除了與提婆(天神)濕婆有關,迦梨還與許多提毗(女神)有關- 。相信如果重複這些名字能使崇拜者得到特別的能力。

傳說有一天,三界中出現了一個法力強大的惡魔。這隻惡魔法力高強,牠每滴一滴血在地上,地上就會出現一千隻和他一樣厲害的化身去遺禍人間。三大神之一濕婆大神的妻子----雪山神女帕爾瓦蒂得知消息後大怒,就化身迦梨女神去消滅這頭惡魔。迦梨女神恐怕這頭惡魔會在決鬥的時候把自己的血滴在地上,使其出現一千隻法力同樣高強的惡魔化身,就先把牠的血吸乾, 一滴不剩。後來,迦梨終把這惡魔消滅,可是卻因為過於憤怒而不能自制,她的雙腳不由自主地大力踐踏土地,令三界眾生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其伴侶----濕婆為減輕眾生的苦痛,就躺在迦梨的腳下,任其踐踏以洩恨。這也是在印度教畫像或雕塑中,濕婆總是躺在迦梨腳下的原因。


夜叉或藥叉(梵語:Yakṣa,巴利語:yakkha;女性夜叉,梵語:yakṣī 或 yakṣiṇī,巴利語: yakkhī 或 yakkhinī),是梵語的音譯,本義是能吃鬼的神,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

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可怕的武士,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女性夜叉被描繪為帶有快樂的圓臉和豐滿的乳房與臀部的美麗年輕女子。

在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維護眾生界」。《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迦樓羅(梵文:गरुड,Garuḍa),按照《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的說法,就是中國的金翅大鵬鳥或大鵬金翅鳥,是印度教和佛教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神鳥。

按照印度教的神話傳說,迦樓羅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次級神,據說翼展有336萬里,遮天蔽日,其羽毛五彩。

按照妙法蓮華經等佛經的說法,迦樓羅是護持佛的天龍八部之一,有種種莊嚴寶象,金身,頭生如意珠,鳴聲悲苦,每天吞食一條龍王和五百條毒龍,隨著體內毒氣聚集,迦樓羅最後無法進食,上下翻飛七次後,飛往金剛輪山,毒氣發作,全身自焚,只剩一個純青琉璃心。

天下有無數迦樓羅,由威德、大身、大滿、如意四大迦樓羅王統領。同時,迦樓羅也是觀世音化身之一。

在密宗的體系中,迦樓羅(藏語:khyung)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者。

中國西南的白族將迦樓羅崇拜和自身的金雞崇拜結合在一起,為鎮水患之神,作為自己的圖騰之一。

一般來說,迦樓羅以半人半鳥或全鳥身形象出現。
其身肚臍以上如天王形。只有嘴如鷹喙,綠色,面呈忿怒形,露牙齒,肚臍以下也是鷹的形象。頭戴尖頂寶冠,雙發披肩,身披瓔珞天衣,手戴環釧,通身金色。身後兩翅紅色,向外展開,其尾下垂,散開。泰國國徽、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徽上的迦樓羅就是此形象。

在中國中原地區的佛教寺廟中,迦樓羅常常以觀世音化身之一的身份出現在供奉觀音的圓通寶殿中,全身白袍,人形,唯面部尖喙,仍是鷹形。

印度尼西亞國徽在中國西南地區,迦樓羅往往以金雞形象出現,立於塔頂,另外,印度尼西亞也以迦樓羅為國徽,也是全鳥形象。

迦樓羅是古代世界性的巨鳥崇拜在印度地區的體現,如古埃及的長生鳥、起於兩河流域而後流傳於西方世界的獅鷲(半獅鷲、格里芬)、古希臘的福尼克斯(鳳凰、火鳥)、阿拉伯的Roc(大鵬、神鵰、神鷹)、中國的大鵬、鳳凰、印第安人的雷鳥等等。

從迦樓羅臨死全身遭火焚的特點來看,其與埃及的不死鳥應該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繫,由於印度當地多毒蛇,人們又為其加上了捕食毒蛇的能力,作為崇拜的對象。

迦樓羅是古代世界性的巨鳥崇拜在印度地區的體現,如古埃及的長生鳥、起於兩河流域而後流傳於西方世界的獅鷲(半獅鷲、格里芬)、古希臘的福尼克斯(鳳凰、火鳥)、阿拉伯的Roc(大鵬、神鵰、神鷹)、中國的大鵬、鳳凰、印第安人的雷鳥等等。

從迦樓羅臨死全身遭火焚的特點來看,其與埃及的不死鳥應該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繫,由於印度當地多毒蛇,人們又為其加上了捕食毒蛇的能力,作為崇拜的對象。

迦樓羅是古代世界性的巨鳥崇拜在印度地區的體現,如古埃及的長生鳥、起於兩河流域而後流傳於西方世界的獅鷲(半獅鷲、格里芬)、古希臘的福尼克斯(鳳凰、火鳥)、阿拉伯的Roc(大鵬、神鵰、神鷹)、中國的大鵬、鳳凰、印第安人的雷鳥等等。

從迦樓羅臨死全身遭火焚的特點來看,其與埃及的不死鳥應該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繫,由於印度當地多毒蛇,人們又為其加上了捕食毒蛇的能力,作為崇拜的對象。
迦樓羅崇拜隨著印度教和佛教的傳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人們把迦樓羅當作力量的象徵崇拜。

尼泊爾的10元紙幣鈔票上的圖案就是迦樓羅,遍布各地的世界毗濕奴的廟前,大都有一個迦樓羅跪在面前,如加德滿都杜巴廣場的毗濕奴廟。

在中國,迦樓羅結合了古代傳說中的大鵬形象,成為了佛祖的坐騎之一,在西遊記中也有出場。據傳說,名將岳飛,就是金翅大鵬鳥轉世。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方位護法(Dikpāla / दिक्पाल)是按印度教經典摩訶婆羅多排列多個座守不同方位的婆羅門護法神。傳統上方位護法都會繪於寺廟的牆壁及天花板上,亦有寺廟或其他建築物在外牆根據記載雕刻或安放對應位置的神像。其他的經典記載的版本如阿闥婆吠陀有微小的差別,但一般以摩訶婆羅多的版本最常見。

摩訶婆羅多記載版本
護世四天王 - लोकपाल / Lokapāla 守護四個正角(disha - 東南西北)方位,他們是:

閻魔(यम / Yama),位置東方(Pūrva / Prāchi / Prāk),司死者審判,掌管地獄。
因陀羅(इन्द्र / Indra),位置南方(Dakshina / Avāchi),司氣候/戰爭。
伐樓拿(वरुण / Varuna),位置西方(Paśchima / Pratīchi / Apara),司宇宙天則及海水。
俱吠羅(कुबेर / Kubera),位置北方(Uttara / Udīchi),司財富。
四天王常見成雙繪於墓穴入口,傳說他們在需要時能召喚異世界的精靈協助他們保護墓穴。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Lokapāla創立了自己的四大天王,其中北方的俱吠羅與多聞天王有較明顯的關聯性; 西方的伐樓拿與廣目天王同樣是率領那伽族。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的四天王之一因陀羅的佛教對應神祇帝釋天(Śakra)成為了佛教四大天王的侍奉對象,地位截然不同。

除了以上四個正角方位,又伸展出四個斜角方位構成合計八個方位的護法 - अष्ट-दिक्पाल / Aṣṭa-Dikpāla:

伊莎納(Ishana / 伊舍那天),位置東北(Īśānya),濕婆朝上方的第五個頭。
阿耆尼(अग्नि / Agni),位置東南(Āgneya),司火焰與淨化。
伐由(वायु / Vayu),位置西北(Vāyavya),司風與大氣。
尼爾里地(Nirrti / 羅剎天),位置西南(Nairṛti),司死亡。
最後梵天坐於八神的(天極)正中央上方(Urdhva),阿南塔(毗濕奴蛇的化身)於下方(Atha),十位神祇合稱Daśa-dikpāla。

阿闥婆吠陀記載版本
阿耆尼,位置東方
因陀羅,位置南方
伐樓拿,位置西方
蘇摩(सोमः / Soma),位置北方,神酒

布瑞哈得 阿冉亞卡記載版本
奧義書Brihadaranyaka Upanishad

蘇利耶(सूर्य / Surya),位置東方,太陽神
閻魔,位置南方
伐樓拿,位置西方
蘇摩,位置北方
阿耆尼,位置天極上方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1 07:24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48519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