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馬童(梵語:अश्विन;aśvin,音譯為阿濕波,字面意思為「馴馬者」,按另一些解釋,則為「馬所生的」)是婆羅門教-印度教中的一對雙子神。
雙馬童主要是吠陀神。關於他們的出身有許多種互相矛盾的說法,後期的說法就更加混亂。據梨俱吠陀記載,雙馬童是雲之女神薩拉尼尤(陀濕多之女)和太陽神蘇利耶的兒子。值得注意的是,與薩拉尼尤結婚的太陽神是毗婆濕婆,他被認為是蘇利耶的另一個形象;但在原始神話中,毗婆濕婆與蘇利耶未必是同一個人。雙馬童在吠陀經典里是象徵著日出與日落的神,是一對容貌俊美的青年,於每天黎明時乘坐金車駛過天空。在吠陀里,雙馬童也是驅逐病痛的神醫,並且懲治惡徒。吠陀經常提到他們救起一個落水者的故事。雙馬童似乎總是兄弟兩人一起行動。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語言學家耶斯卡說,他們一個是黑夜之子,一個是黎明之子。
雙馬童是吠陀時代雅利安人最崇拜的大神之一。梨俱吠陀中共有376處提到他們的名字;有57首頌歌是專門獻給雙馬童的(1.3,1.22,1.34,1.46-47,1.112,1.116-120,1.157-158,1.180-184,2.20,3.58,4.43-45,5.73-78,6.62-63,7.67-74,8.5,8.8-10,8.22,8.26,8.35,8.57,8.73,8.85-87,10.24,10.39-41,10.143),這在梨俱吠陀中是個龐大的數字,僅次於因陀羅、阿耆尼和蘇摩。
大史詩摩訶婆羅多里保存了許多關於雙馬童的傳說。實際上,般度五子(他們都是由天神所感生的)中年齡最小的兩人無種和皆天是雙馬童的兒子;與他們的真正父親一樣,無種和皆天也是一對雙胞胎。
一些學者認為,大乘佛教中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受到了雙馬童的影響。
辯才天也叫辯才天女、妙音天女,梵文音譯為薩羅斯瓦蒂(梵文:सरस्वती,Sarasvatī),印度教創世者梵天的配偶。
「Saras」是池塘的意思,「Sarasvatī」指多湖泊、水塘的地區,因此辯才天也是與「水」十分有緣的女神,甚至還被當成河神。
在印度神話中,辯才天是智慧、辯論、財富的女神,「喀毗耶普舍」中就將她視為韻律詩之守護神,掌管言語。
佛教典籍《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云:「若人慾得最上智,應當一心持此法,增長福智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財者得多財,求名稱者得名稱,求出離者得解脫,必定成就勿生疑。」其性別,佛經中也說法不一,但以女性為多。
傳至日本的辯才天現在日語漢字寫作「弁財天」,為日本民間信仰的七福神中唯一的女性。
馬里安曼 (坦米爾語: மாரியம்மன்) 或稱 馬阿里安曼 (மாரியம்மா) 及 安曼 (அம்மன்),是流行於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及安得拉邦等地司雨水的女神。她發源自原德拉威族的信仰,但亦有一說她與女神帕爾瓦蒂及杜爾嘎有很深的關聯性。
杜爾嘎、突伽、意為難近母。(梵語:दुर्गा、孟加拉語:দুর্গা / Durgā)是印度神話中提毗的化身之一,產生自濕婆之妻帕爾瓦蒂。當時水牛阿修羅(en:Mahishasura)從梵天獲得不會被男人或男神擊敗的恩惠而向眾神挑戰,為了擊敗他,三相神喚出了杜爾嘎,她擁有絕世的美貌,千隻各持天界最強的武器的手臂。獲得專用坐騎的母老虎(有時是獅子)後走向水牛阿修羅的領域,用了九天時間全滅了他的軍隊,第十天的滿月夜變身成迦梨擊敗了本人。
漢語中的「突伽」最早來自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然彼群盜素事突伽天神」
烏莎斯(उषः;uṣás-),梵語中曙光、黎明之意,吠陀教時代登場的提毗神祇(烏莎斯有時亦會被想像成多個複數體存在),梨俱吠陀1028首讚美詩中就有20首是獻給她的。她是天父神狄阿烏斯的女兒,以漂亮性感打扮的形象騎乘著戰車出現。烏莎斯是-s字尾,即是說其屬格變格是uṣásas,這是原於原始印歐語的en:Hausos,與希臘語的Ηως(Eos,或羅馬對應的Aurora)是同源詞,三者都是象徵曙光與光芒的女神之名字。
迦梨(梵語: Kālī,天城體: काली,發音 /kɑːliː/)是印度教中的一個女神,有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儘管有時表現為黑暗和暴力,她最初作為滅絕化身出現仍然有相當影響,而更複雜的Tantric信仰有時將她的角色延伸為最高存在和生命起源。最近的虔誠運動將迦梨想象為正直慈善的母神。因此,除了與提婆(天神)濕婆有關,迦梨還與許多提毗(女神)有關- 。相信如果重複這些名字能使崇拜者得到特別的能力。
傳說有一天,三界中出現了一個法力強大的惡魔。這隻惡魔法力高強,牠每滴一滴血在地上,地上就會出現一千隻和他一樣厲害的化身去遺禍人間。三大神之一濕婆大神的妻子----雪山神女帕爾瓦蒂得知消息後大怒,就化身迦梨女神去消滅這頭惡魔。迦梨女神恐怕這頭惡魔會在決鬥的時候把自己的血滴在地上,使其出現一千隻法力同樣高強的惡魔化身,就先把牠的血吸乾, 一滴不剩。後來,迦梨終把這惡魔消滅,可是卻因為過於憤怒而不能自制,她的雙腳不由自主地大力踐踏土地,令三界眾生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其伴侶----濕婆為減輕眾生的苦痛,就躺在迦梨的腳下,任其踐踏以洩恨。這也是在印度教畫像或雕塑中,濕婆總是躺在迦梨腳下的原因。
夜叉或藥叉(梵語:Yakṣa,巴利語:yakkha;女性夜叉,梵語:yakṣī 或 yakṣiṇī,巴利語: yakkhī 或 yakkhinī),是梵語的音譯,本義是能吃鬼的神,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
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可怕的武士,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女性夜叉被描繪為帶有快樂的圓臉和豐滿的乳房與臀部的美麗年輕女子。
在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維護眾生界」。《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